今年的5月23日是第9个“南通企业家日”。22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了首批23家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授牌启动仪式,围绕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和各县(市、区)人大收集反映的营商环境建设中的7个重点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专题询问,并对24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开展了满意度测评。以下专题询问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主持人:首先请来自通州区的经济运行观察点的市人大代表、南通海星电子董事长周小兵提问,市工信局回答。
周小兵代表:市委、市政府今年推出的“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3.0版第一条要求,涉企诉求闭环处置“零梗阻”。2022年5月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议意见也提出,政府要明确企业对政府部门营商环境方面的诉求、举报、监督的受理处置部门,设立投诉处置回应热线,形成受理、办理、回复的闭环长效机制,做到交办事项高质量办理。据了解,市委、市政府明确此事的牵头单位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请问: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是如何落实的?效果怎样?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工信局:涉企诉求是送上门的服务机会。一直以来,我局始终恪守“企业娘家”的定位,格外的重视企业诉求办理工作,依托“惠企通”平台开发“诉求直报”模块,打通市、县、镇三级诉求流转通道,建立“受理、分解、办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即平台受理企业诉求,经研判后分解至有关部门,部门对接公司进行办理,平台及时跟踪办理过程,管理人员电话回访企业办理情况),做到快速响应、及时办理、闭环处置。目前,平台累计收到126家企业169条诉求,都已全部及时流转处理,确保涉企诉求实现闭环处置“零梗阻”。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123诉求办理机制。即一个工作日联系企业了解详情,两个工作日内交办责任单位,三个工作日内反馈解决情况或路径,对于问题复杂、处理难度大的诉求,原则上一个月内办结。权限不在市级的,及时做好沟通解释,积极帮助向上争取。二是建立诉求办理回访机制。一方面专人进行电话回访,在主办部门平台答复诉求后,专人电话听取企业对办理情况的评价,如企业提出延伸诉求,我们将视情况做二次交办。另一方面,开展实地走访,结合“益企同行”调研走访主题活动,走到基层一线面对面听取企业对诉求办理的评价,线上线下结合确保处理到位。三是建立诉求办理联动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每日收集整理企业线上诉求,派发各板块分析研判、争取就地解决,属地职责之外的诉求转交市级主管部门处理,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办理机制,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持续优化“诉求直报”模块,对往期诉求办结情况做统计分析,建立涵盖用工、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等涉企热门政策咨询库,增加涉企部门服务电话便于公司进行政策咨询。
主持人:请来自崇川区的市人大代表、通富微电厂务中心总经理吴品忠提问,市住建局回答。
吴品忠代表:国家、省关于全方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实行规划、土地、消防、人防、抗震设置防护要求、档案等事项限时联合竣工验收。《南通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政办发〔2019〕98号文)也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并明确,市级层面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请问:市住建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住建局: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是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是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我市作为江苏4个承担先行先试的任务的地级市之一,在2019年由市分管副市长牵头,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现数据局)等19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减事项、减跑动、减材料、减时间”四减入手,分类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服务项目早开工、早投用、早受益。2022下半年出台了《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实施办法(试行)》。截至目前,全市有1670个项目采用“联合验收”。通过精简工作流程,压缩了验收时限,减少了35%以上的验收材料。
试行办法将规划核实(土地核验)、工程完工验收、消防验收、人防验收、档案验收等法定验收事项全面纳入联合验收,开展“一口受理、联合勘验、并行推进、限时办结”线上线下融合验收。建筑设计企业通过我市工改系统联合验收模块或政务大厅“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申报,受理后即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现场联合踏勘,通过后出具联合验收意见。为扩大改革落地范围,获取更多试点样本,我市明确联合验收由建筑设计企业自主申报。企业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将所有事项全部纳入一次性“大联合”验收,可灵活选择两个及以上事项做“小联合”验收,也可选择传统方式逐项验收。
县(市、区)层面上也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如,海安市出台《联合验收试行办法》,推进联合验收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探索实施“分期竣工验收”。海门区创新实施“333”模式,强化“联合审核、联合勘验、联合验收”机制。通州区采取“多测合一”、推进数据共享,推动验收再提速,服务效率再提升。
受制于上位法制约和地方政府权限,我市的一些改革措施未能真正落地,还有部分企业仍习惯于传统模式的逐项验收、小联合验收,影响了改革的总体成效。下一步,我市将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重点写好两篇文章。一是完善“联合验收”机制。将“小联合”优化为“分段联合”验收模式。即以工程完工验收为界限,将专项验收分为两类,组成“规划核实+土地核验”“消防+人防+档案验收”的“分段联合”模式,精准解决企业痛难点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加大企业项目服务力度。以优化住建营商环境为目标,根据公司实际的需求,灵活运用好“联合验收”机制,推进靠前精准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和验收组织,促进更多项目早投用、早受益。
主持人:请省、市人大代表、启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顾云峰提问,市发改委回答。
顾云峰代表:南通优化营商环境新66条的第20 条第21条要求“实施信用助企工程,包括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创新信用承诺管理应用、运用企业评价运行管理系统、高效开展信用修复”等举措。请问市发改委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问题?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发改委:根据营商环境提升年部署要求,市发改委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信用建设的新路径、新办法,相关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突破。2023年,南通市获评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城市信用监测月度最好排名全国第一、年度综合排名全国第五。
就这位代表刚才提出的问题,市发改委格外的重视信用助企工作,实施了“信用助企”四大专项行动,分别是信用融资惠企行动、信用修复暖企行动、信用承诺便企行动以及信用评估护企行动。一是实施信用融资惠企行动。建设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规范接入国家平台省级节点;编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清单,完善数据归集制度基础;凝聚“政银企”工作合力,推介“通信贷”系列新产品。截至目前,该平台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6355万条,为中小微企业辅助发放贷款2645亿元。平台建设成效获人民日报点赞。二是实施信用修复暖企行动。全省首创“三书同达”服务模式,新增《信用修复流程告知书》;建立“信用修复一次达”工作机制,以“工作人员的多服务,换取企业的少跑腿”,实现“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双平台协同信用修复。我市试点实施“双线四步”闭环修复长效机制获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三是实施信用承诺便企行动。建立我市信用承诺制度,搭建信用承诺管理系统,实现与市行政审批一体化系统对接,有效缓解企业办理审批事项时材料多、办事慢等问题。截至目前,信用承诺在公共资源交易、不动产登记、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等243个行政服务事项中推广应用。我市信用承诺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四是实施信用评估护企行动。依法依规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49个行业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估管理,推动各有关部门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打造了39个“信易+”应用场景。让守信企业无事不扰、失信企业利剑高悬。我市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举措被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收录推广。
正如刚才这位代表提到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信用信息归集特别是税务、电力等核心信息归集还有缺项,信用融资产品不够丰富,信用修复告知服务还不够精准,信用评估“信易+”应用场景有待拓展等问题。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紧紧围绕“信用助企”这条主线,依托社会信用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完善信用服务体系、创新信用服务模式,持续擦亮“信用南通”品牌。
一是重归集,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根据国务院关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相关文件精神和省相关工作要求,提前谋划我市贯彻落实文件,更新编制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清单。针对核心信息缺项,做好横向部门沟通对接、纵向争取国家、省数据回流。细化信用融资服务,面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农”等推出细分领域金融产品。
二是强服务,助力失信企业重塑信用。积极开展信用修复公益培训,充分调动信用服务机构专业力量,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帮企业修复失信记录、重塑社会信用。根据“信用中国”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新版),制作信用修复一图读懂和“一本通”,通过“信用南通”网站、信用修复窗口等渠道对外宣传。
三是扩范围,助力办事企业便捷高效。完善信用承诺制度,联合有关部门梳理编制适用信用承诺制的证明事项清单、政务服务清单,实现“一事一码”信用承诺信息归集管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在政府采购、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应用信用承诺制度。
四是建场景,助力经营主体守信畅行。指导推动各有关部门建立上下统一的行业信用评估体系,根据信用评估结果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采取“无事不扰”等激发鼓励措施,在监管频次、监管方式等方面释放守信红利。联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科学技术研发、文化产业、电子商务、进出口等领域信用评估和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打造“信易+”典型场景。
主持人:请市人大代表、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亚曦提问,市应急管理局回答。
张亚曦代表:今年“万事好通”3.0版第八条要求,聚焦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明显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一企业反映,目前南通市级以上各类安全生产信息平台总计12种,填报内容相似、需要重复录入,浪费企业大量时间精力。另有一家公司也反映今年以来,接受安全生产检查20多次,接到市级安监部门文件30多份,参加安监会议10多次,能够说是平台多、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请问市应急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今年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实现在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中,努力降低监管成本、真正给企业减负?
应急管理局:今年以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各级党委政府格外的重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部署、检查较多。我局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强化指导服务,夯实安全基础,以高质量安全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坚持严管厚爱,规范行政执法。一是实施分类分级执法。原则上一家公司对应一个层级的执法主体,一年内对一家重点执法企业只开展1次执法,对非重点执法的企业实施执法抽查,解决执法检查频次过高问题。对安全检查实施“亮灯”管理,年内2次检查的亮黄灯、3次及以上的亮红灯,及时督导通报,有效破解重复检查难题。二是建立跨部门执法检查制度。目前已经建立工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消防救援跨部门执法检查制度,实现了多部门进一次企业、查出所有问题的目的。三是开展行政执法明显问题专项整治。针对执法不规范、执法方式简单僵化等6个方面开展整治,全面自查自纠,分析问题原因,细化整改举措,实施销号管理。目前整治行动初见成效,正有序转入深入整改和源头防控阶段。
(二)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强化警示指导。一是探索开展非现场执法。作为应急部非现场执法首批试点,坚持“互联网+执法”,探索“零接触、高效率、广覆盖”的非现场执法新模式,试行检查30余家,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二是全域执行“三会一单”执法模式。落实普法宣教,助力企业精准补齐短板,强化自我管理。召开告知会29场、启动会659场、警示教育会2场,向2799家企业发放“重点执法事项自查自纠表”,推动企业自查自纠隐患1353条,减少违反法律处罚支出2400余万元。三是深化“一案五制”工作法。办案过程同步落实“清单提醒、案件警示、企业承诺、定期回访、重点监管”等五项机制,262家企业组织守法承诺,清单提醒262家、回访146家,切实解决同一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同一区域反复出现的问题。
(三)力戒,减轻基层负担。一是严控各类发文。强化发文审核,严控发文数量,定期统计、随机抽查,确保不出现“文件篇幅过长”“照搬照抄、穿靴戴帽”等问题。今年来在省内外事故高发、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发文64份,同比下降6.3%。二是精简各类会议。严控会议数量,规范会议形式,切实提高会议质量,有效杜绝“层层陪会”现象。利用视讯系统等形式召开会议和培训,防止县区“疲于奔命”。今年召开会议18次,同比下降10%。三是深化系统整合使用。坚持集约建设原则,优先使用上级统建系统,构建“部省统筹建设、市县整合应用”的集约模式,持续加强数据归集、系统整合、信息共享,精简信息填报,减轻基层负担。目前,市级涉企平台已经压减为两个(危化监管和综合监管各1个)。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践行“安全是最优营商环境”的理念,强化安全监管,加大指导服务,助力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持续稳定的安全形势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主持人:请市人大代表、如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兴华提问,市工信局回答、财政局补充。
丁兴华代表: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新66条的第一条明确要求:在全市企业中推广使用“惠企通”平台,有效解决企业优惠政策“找不到、读不懂、不会办、往返跑”等问题,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实现政策申报一月一汇总、一月一研究、一月一兑现。请问:市工信局、财政局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工信局:“惠企通”2.0版本是重点聚焦“政策直达、诉求直报、政企直通”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其中“政策直达”作为核心模块,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和使用,点击量始终位居平台第一。该模块集成了政策解读、智能匹配、项目申报、结果公示等全流程服务,聚力解决企业找不到、看不懂、享受不到政策等问题,实现一个平台查询政策、一个平台兑现政策。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政策获取扁平快捷。汇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策信息,做到每日一更新。企业只需登录便可查询每日最新政策,解决线下层层流转产生滞后性的问题。同时,企业还可在政策页面底端进行评价,为部门后续改进完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二是政策匹配精准智能。将企业信息与政策内容通过后台算法进行智能匹配,并以短信形式及时推送给企业,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实现企业端与政策端的双向奔赴。三是政策兑现更高效。目前,市一级的政策兑现、项目申报等均可在“政策直达”模块进行,企业一键提交,部门线上审批,进度实时可查,轻轻松松实现了惠企政策一网通办、简申快享,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
截至目前,“政策直达”汇聚各级政策4326条,市级兑现资金11.71亿元,惠及市区企业4328家(次),认定类资金免申即享率100%。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政策直达”模块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市级政策有时还没做到及时来更新上传,政策智能匹配还有优化提升的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持续推进平台优化迭代,进一步强化政策直达效能,确保企业匹配政策更精准、享受补贴更快捷。一是加强政策梳理。从政策名称、归口部门、政策类别、补贴方式、补贴金额、申报时间、核心要义等方面,对涉企政策做全面梳理,编制惠企政策清单并在“政策直达”首页进行展示,让企业查找政策更方便快捷。二是优化政策匹配。运用“大数据+AI”技术赋能政策匹配,为公司可以提供集政策归集、匹配、推送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强化“政策找企业”的体验感。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结合“益企同行”走访调研主题活动,深入基层进行线下宣传,持续增强宣传的穿透力和政策的影响力,让各项惠企政策尽快直达企业。
财政局: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市财政局积极主动作为,从规范管理、简化流程、强化兑现等多方面发力,不断加快专项资金兑现速度,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一是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兑现流程。根据上级最新要求,结合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的情况,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经市政府同意,修订完善了《南通市市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了专项资金兑现流程,将惠企政策类别分为认定类和审核类。认定类项目“免申即享”,企业免申报,市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市财政局依据业务主管部门拨款通知,直接将资金拨付到企业。审核类项目“简申快享” ,项目单位根据申报指南申报,市业务主管部门组织项目审核认定,市财政局根据部门的审核认定结果和拨款通知拨付资金。
二是提前谋划专项资金预算,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产业专项资金政策兑现,由市业务主管部门依据支持政策审定项目,确定企业可享受金额,市财政局根据市业务主管部门审定结果拨付资金。市财政局超前谋划,科学组织,有序推进,在每年10月份编制次年专项资金预算时,主动与政策制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主管部门按照政策兑现能快则快的原则编制预算,切实增强兑现时效性。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后,提醒市业务主管部门编制好本单位惠企政策项目兑现计划,抄送市财政局,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三是科学组织惠企项目审核,及时兑现专项资金。我市惠企政策主要为引导型政策,奖补方式为事后奖补。市财政局协助市业务主管部门优化审核方式,加快政策兑现审核进度,统筹调度资金,条件成熟一批,审核一批,兑现一批,切实加快兑现速度,提升企业获得感。2024年一季度市本级已兑现产业和人才专项资金4.47亿元,促进我市经济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主持人:请市人大代表、如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树建提问,市医保局回答、卫健委补充。
蒋树建代表: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新66条的第七条明确要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支持本地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并做好辅导服务,积极支持指导本地优势品种参加国家、省集采,加大临床覆盖面。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创新产品往往面临临床科研和市场准入通路问题,请问:市医保局等有关部门在支持我市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积极举措?
医保局:南通市医疗保障局自组建以来,立足保障全市参保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医保关联服务对象,充分的发挥医疗保障在推动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杠杆作用,着力拓展医保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广度和精度,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一)提升广度,主动做“附加题”。一是靠前服务,设置企业重特大项目“医保首席服务员”,高质量建成102个乡镇(街道)“15分钟医保服务圈”,为医药企业就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走访调研,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专题调研30余次,现场走访企业近40家,坚持问题导向,现场办公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难题。三是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双十条”(医保服务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十条措施、服务生物医药产业措施十条)、支持中医传承发展和鼓励三新临床应用等政策举措,挖掘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医保支撑点和发力点。(二)提升精度,主动解“难题”。一是全力推动支持我市默克的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和艾力斯的甲磺酸伏美替尼参与国家药品谈判,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扩大产品的医保限定支付范围。二是编制挂网流程辅导手册,组织专题培训,搭建创新药品、耗材挂网绿色通道,助力我市12个产品成功挂网,2个产品纳入国家药品第七批集采。三是常态化摸排企业需求,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分别列出需求清单,精准跟踪服务。其间,主动对接药监部门,协助伊凯医疗、瀚联医疗等企业解决医疗器械研发、注册等问题;主动对接崇川区卫健委,协助龙腾医疗器械等企业,解决企业应急采购等问题。(三)提升高度,主动筑“平台”。一是充分的发挥医保支付引领作用,打造属于南通的“三医”联动品牌——“医药好通”展示交流会,为医药企业、医疗机构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促成8家医疗机构分别与9家医药企业现场签署采购协议。二是促成精劢医疗等一批高精尖企业落户南通,与上海交通大学、崇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创建“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三是编制南通市药品、耗材目录和医疗机构制剂目录,促进医疗机构制剂临床使用,把好产品送到老百姓身边。
卫健委: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起的产业之一,我委积极在医教研产融合方面大胆探索,以“1+4”合作共赢战略为着力点,着力推动南通卫生健康事业与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即:建立医疗机构与本土生物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常态联系机制。我委建立了由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科教处以及通大附院、市直医院热情参加的工作专班,全面对接本土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围绕新药及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销售、使用以及临床实验等方面,主动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探索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使用为一体的医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4”是实现四大要素的共享互通。一是科研平台的共享互通。精准对接需求,实现市域内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病例数据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积极搭建与生物医药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在药物临床研究、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创新药物上市,持续满足患者健康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支持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优先承担我市企业新药临床试验、仿制药生物等效性或临床有效性试验等研究工作(目前全市共有9家医院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启东市人民医院、海安市人民医院、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深圳精诚医疗集团如皋医院)。
二是本土产品的共享互通。搭建好“卫健—医院—企业”三方沟通桥梁,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宣传推介“南通造”产品,增强临床医生与人民群众对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产品的认同度。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土企业的产品,逐步优化营商环境。去年开始,我委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药政处牵头,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推介本土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优势产品,积极协调药品器械上市后再评价,助力本地医药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产品品规方面,市一院新增非奈利酮片(拜耳医药),市二院新增地诺孕素片(拜耳医药)、克龄蒙(拜耳医药)及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江苏汉晨)3种,市妇保院新增注射用人促黄体激素(默克医药)、黄体酮缓释凝胶(默克医药),市四院新增左甲状腺素片(默克医药)、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默克医药)2种,市六院新增非奈利酮片(拜耳医药)、大柴胡颗粒(精华制药)、正柴胡饮合剂(精华制药)等6个品种进入医院药品采购目录,优先采购本土药企相关品种;在产品金额方面,2023年全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采购本土药企相关这类的产品金额共计11720.7万元。今年1至4月,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采购本土药企相关这类的产品金额共计6235.9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714.45万元,增幅77.08%。)
三是前沿信息的共享互通。我委正在积极推动建立由医疗机构、企业、学术界、研究机构组成的协作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和利益。通过拓宽合作面,院企双方及时分享最新的科研资讯、专家团队,提升整体的科研层次和格局。力争通过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医学科技发展,实现院企合作双方共赢的高水平发展格局。
四是联动创业的共享互通。及时和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共享优质项目资源,共同做好市场评估和调研,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质效。目前,我们已和市北高新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百优达生命、科凯生命等科创企业取得了初步的对接,本周将完成对开发区、海安、如东、启东等地的生物产业园区的走访,全方位了解全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业态,找到合作共赢点。本周日,我将带队前往启东市生物产业园区,以《南通市医产融合发展分析与思考》为题,结合生物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以及南通市相关支持政策专题解读。
成伟代表:环评审批事项备受社会关注,然而第三方环评编制机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也加入了环评编制队伍,环评单位又缺乏内部质量控制、审核管理制度,导致环评文件错误百出、多次返修,耽误了建设项目审批时间,这给企业、当地政府造成误解,认为是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另外,一些企业反映“被服务”支出费用名目多、数额高,加重了企业负担。请问:市有关部门如何逐步加强对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高中介服务质量?
生态环境局:感谢您的提问。环评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的前置手续,因此备受企业和社会的关注。自从2018年国家取消环评资质,市场上涌现出很多环评编制机构,在南通注册成立的有30家左右,除此以外还有数十家外地从业机构。针对环评单位业务水平、服务质效参差不齐的现象,近年来,我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环评单位的监管:一是常态化对在通环评单位办公场所开展现场突击检查,重点打击空壳公司、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截至目前我局已对6家借证环评单位、6名挂靠环评工程师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实施失信记分、通报。同时对检查发现的环评质控管理不到位、审核机制不健全、基础资料收集与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督导环评单位闭环整改。二是各地环评审批部门在日常审批中对环评报告质量实施评分,在南通市行政审批中介网上超市进行评分公示和排名,供企业参考、择优选择服务机构。三是每季度对各县(市、区)行政审批部门审批的环评报告开展编制质量抽查复核,截至目前已对环评质量存在比较大问题的10家环评单位、11名注册环评工程师予以失信扣分和通报,部分机构因累计扣分超限被纳入“限期整改名单”或“黑名单”,在全国范围内不予受理该单位环评文件,此举对环评单位粗制滥造行为起到明显震慑作用。今年,我们还将针对环评文件评估、修改时间长等问题,出台系列管理规定,逐步加强对环评编制单位、评估机构以及评审专家的管理与考核,形成环评从编制到评估全链条的制度约束,提高环评服务质效。
无论是环评、验收还是排污许可证,法律和法规都明确了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建筑设计企业,可自行开展技术报告的编制。但一些中小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甚至受到一些不良中介机构的诱导,造成“多花钱”甚至“错花钱”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除了强化对第三方机构监管外,还注重加强对企宣传培训和服务指导工作:一是搭建宣传培训平台,充分的利用媒体矩阵、“万事好通惠企通”、新闻发布会、环保总监培训和“千人进千企”生态普法等平台载体,广泛开展环保政策宣传和培训,让企业全方面了解掌握环保政策,避免走弯路。二是畅通对企服务交流,通过“企业接待日”“我与企业面对面”以及企业环保“体检”等活动,主动听取企业的声音,帮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避免企业“病急乱投医”。今年,我们将配合省厅进一步建立完整企业环境信息“免重复”机制,依托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和全量数据归集功能,让企业的环境信息“一次填报、多次复用”,实现企业生态环境数字化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