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型何妨租的又何妨看我“硬核”改造

办公室委托服务 | 2024-08-02 06:57:49

  走进90后视频博主王一工的家,透着小巧思的手工改造处处可见:为投影仪量身定做的床头置物板,几根水管拼接成的落地灯,一喊即开的智能化的窗帘、灯光……智能化与生活感在这间14平方米的公寓里被巧妙融合。在王一工看来,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改造过程,就是他最享受的生活方式。

  在地上铺好白色被套,用胶带贴满大小各异的树叶,拿起锤子,蹲在地上对准叶片的脉络一下下敲打,王一工将手中的被套铺展开——大大小小的树叶拓染在被套上,形状各异,错落有致,还散发着草木的芳香。这床“秋色拓染”四件套,是他送给姥姥的礼物。

  这是一次成功的DIY现场。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缩写,意思是自己动手制作。

  DIY最初兴起于电脑的拼装,并逐渐演绎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DIY没有专业资质的限制,想做就做,任何一个人都可通过DIY做出一份私人订制表达自我的“产品”来。

  如今,90后已是各大城市租房和购买小户型的主力。当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后会怎么样对待这片小小的自由天地,90后与前几代人有何区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了几个90后00后的家,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也喜欢自己动手改造美化自己的生活,打造出个性化十足的创意空间。

  刚来到北京时,王一工为了省租金,和同事住在一间半地下室里。他现在还记得房间里那股霉味儿,“常年见不到阳光,我的床位还紧挨着厕所,连床单都因为遇潮而发黄。那时候我宁愿主动在公司加班三四个小时,也不想回宿舍”。下班回家总是深夜,王一工摸黑躺回床上,盯着低矮的天花板,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太渴望有个自己的家了。

  后来,王一工搬出了宿舍,开始自己租房,直到买下现在这间小公寓。“我想过很多次我的家应该是啥样子,这下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能让我放开手脚,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家了。”最让王一工高兴的就是,能重拾起大学时期的爱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改造。量裁、切割、连接灯带、拼装和木板,最后再贴上仿墙砖贴纸,一张别致的“深渊茶几”下映出了无限延伸的空间;将桃木对半劈开,画上简单图样,用线锯割出雏形,再用壁纸刀一点点打磨精细,小巧的桃木簪子逐渐显形;用投影仪把梵高的画投到大块粗麻布上,画笔描摹后,举起手持缝纫机,把彩色毛线打入麻布,一张“油画”地毯就大功告成。

  两年时间,空荡的屋子逐渐被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填满,按时间顺序排列开,甚至能看出设计和制作上的逐渐成熟。小到挑选一片树叶,大到打造一张方桌,对王一工来说,手工制作的每一步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我愿意花时间不断钻研,并在动手中结合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把它们一一实现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温度的事情”。

  那床“秋色拓染”四件套,被王一工亲手铺到了姥姥的床上。看着她坐在床上,珍惜地抚摸床单的样子,王一工感觉,这就是手工的意义。

  不只是王一工这样的“专业”家居博主,更多年轻人也正在对手工改造显现出浓厚的兴趣。

  00后张嘉欣就是受到网络视频影响开始在家里DIY的年轻人之一。“其实一开始选择自身动手,只是为了省钱。”去年本科毕业后,张嘉欣找到了一份在广州的工作,开始了租房生活。等添置完生活必需品,她发现预算不够了,“请一个油漆工都要上千元,我不如自己刷墙”。

  戴着一次性浴帽,翻出一件旧衣服套在身上,张嘉欣踩着梯子“上了岗”:拿着铲刀刮掉旧墙皮,用腻子膏填补上漏洞,再用滚筒刷从上到下刷上漆,一遍不均匀就再补一遍……看着干净的墙面,张嘉欣发现,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

  为了找刷墙教程,她翻看了不少家居博主的视频,其中有不少人也在分享旧物改造和小手工的制作,这些充满巧思的视频给了张嘉欣动手的启发。跟着视频指导,她开始尝试做起手工:旧椅子被换上粉色绒毛布的“新衣服”,闲置的快递盒经过拼装变成了双层收纳架。她发现,“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清楚自己的动手能力有多强。”

  只要一做起手工,张嘉欣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普普通通的一居室被自己用喜欢的手工风格慢慢布置起来,她感到成就感十足。“虽然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手工让我更加品味出生活的美好。”

  对95后陈一诺来说,她更偏爱于“硬核”的智能化改造。3年前,陈一诺在杭州定居,买下一套小户型,置办家具时,她被刷视频看到的沉浸式智能家居体验吸引,这也让她找到了家装改造的方向。

  从对着墙壁钉挂投影幕布,到登上梯子更换智能窗帘,再到买来网关、智能开关和感应器,跟着教程拆卸、接火线、拧螺丝,给家里装上感应灯,陈一诺的改造一步步“升级”。现在走进家门,只要一句语音指令,全屋电器便能实现智能化联动,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她亲自动手改造而成。尽管改造中途也遇到过各种难题,但陈一诺觉得,有挑战才更有乐趣。

  每一次戴上手套、拿起工具,都让陈一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得很好,通过双手慢慢把家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我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钻研的事情”。

  陈一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许多与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都在网上分享自己在家的手工和改造,手工类短视频的热度也不断攀升,一股“手工热”正在年轻人间慢慢流行起来。

  近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发起的一项投票显示,有58%的受访者认为在居住环境不够舒适时,自己会选择动手做改造。而另一项投票中,45%的受访者认为在动手能力上,现在的年轻人和老一辈各有所长。

  年轻人自己动手的意愿为什么越来越强了?在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看来,追求个性化以及归属感是重要原因。他指出,动手改造是一种能反映出居住者主体性意识的行为表达,不但令居住空间更有温度,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也让作为物理环境的“房子”真正成为有社会与文化关系联结的“家”。

  姚华松认为,年轻人对手工的积极态度,是受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动手做点什么的意愿,但真实的生活中往往没太多让他们施展的空间。短视频的流行,也让一些年轻人有机会挖掘自己潜在的动手能力。”姚华松说。

  “互联网时代下的视频传播有助于形成一种有益的氛围。”浙江工商大学数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铤分析,短视频的兴起推动了青年手工“热”的快速升温。“年轻人通过视频从研究、学习到模仿,再到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想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产品。”

  王一工的视频评论区,也成了粉丝交流分享改造经验的平台,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手工制作的美好,正是他将视频持续做下去的动力之一,“工业产品到处都能买到,但自己动手改造出来的东西,不管美与丑,都是独一无二的”。

  姚华松认为,工匠精神已逐渐作为常识浸润于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年轻人在动手过程中不但收获了深度参与感和成就感,也强化了自我认同感,相比于能拿到速成品的网购,DIY反映出一种更受年轻人推崇和欣赏的生活态度。

  2022年8月,中国正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张铤指出,创造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手工课程与劳动课程的普及,让青年能更早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青年是创新的一代,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创新水平。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年轻人发挥创意去进行的一些手工制作,就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透过手工改造,勤劳、质朴、韧性这些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得到了体现与传承,我们决不能低估年轻人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姚华松说。